Member-only story

當上帝喺香港講廣東話

如果我生於十五、十六世紀的歐洲,我在做的事,大概足夠被燒死十次。

Pakkin Leung
8 min readApr 10, 2019

當時的歐洲,宗教改革方興未艾,個人意識高漲,地方教會抬頭,紛紛對中央集權的羅馬教廷表示懷疑。拉丁語是教會的官話,不懂官話就無法擔當教會的司祭;而地方語言卻是本土意識與情感的根本。庶民的本土語言,親切互動,有血有肉,入心入肺,充滿日常生活的靈感,創造力源源不絕。但這種來自民間的力量,威脅中央大台的領導地位,動搖教廷對教義的詮釋權威,單單一句有礙人正確認識真理、宣傳有別於正統理解的傳統,就已是千刀萬剮的異端罪名。

左起:Jan Hus、John Wycliffe、William Tyndale、Martin Luther

然而「有別」,不必然就是「有誤」;教會也不乏有識見且有行動力的先賢。為了讓民眾可以用自家語言閱讀《聖經》,馬丁路德(Martin Luther)就翻譯了日用德語版本,波希米亞的約翰胡斯(Jan Hus)則有捷克文版本,約翰威克里夫(John Wycliffe)是英譯本的先驅,威廉丁道爾(William Tyndale)的版本後來更是英皇欽定本的基礎。然而,死亡的陰影卻是如影隨形。路德被教廷追殺,胡斯、丁道爾被活活燒死,威克里夫更被開棺焚骨,骨灰被撒在史威福河溪。

今天我,用香港廣東口語來翻譯《聖經》,用字街頭草根,不避粗話入文,重新演繹,起名「廣東話意譯本」,至今未被燒死,全靠先賢在前,修直了文明的道路。

如果耶穌係你街坊

大概十年前某天,我打開畢德生牧師(Eugene Peterson)用美國地道英語意譯的《聖經》(“The Message”)閱讀,被他那抵死到肉的翻譯深深打動,於是把〈羅馬書〉其中一段轉貼上網。網友看見,大呼過癮之餘,也留言追問:有沒有中譯啊?

Eugene Peterson的經典意譯本The Message,圖中右邊的封面,來自我第一本買的版本。

中譯?若純粹翻譯成白話書面語,畢德生最觸動人心的翻譯豈不失諸交臂?那天晚上,我反覆咀嚼譯文的意思,然後直接用最常接觸到的香港口語,翻譯了十多節經文,網友反應熱烈,更有語文底子比我好的朋友加入一起創作,修訂了好些句子。有些網友事後跟我說,他們有段時間也曾返過教會,雖然覺得信仰是好,但教會實在好惡頂,把道德八股捧到上天,也就漸漸疏遠了,而這段新譯的經文,彷彿上帝親自向他們說話,明白他們的委屈,很親切很直接也很安慰。

「唔好下下都話唔fair,呢啲唔係你做嘅。『呢度我話事,』上帝噉話:『我會搞掂佢。』」(〈羅馬書〉十二章十九節)

這種語言上的親厚,事實上也是十六世紀歐洲大陸信眾的親身感受。上帝的語言有了肉身,在日常語言中重生,不再是只講教廷官話的貴族高層,而是親臨大地的造物上主。同樣的經歷,其實也可再向上…

--

--

Pakkin Leung
Pakkin Leung

Written by Pakkin Leung

《突破書誌 Breakazine》前總編輯,dot-com-fever時代做過網,不出席網友活動的自閉blogger。入行做編輯時,仍是用rubber cement貼稿的年代。歷任書籍編輯、網站監製、雜誌編輯等職務。2019年出版了第一本個人著作《時勢好惡,做基督徒好難》。喜歡閱讀,在乎飲食,鍾情日本動漫,最愛獨行散步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