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mber-only story
WFH:不是Work-From-Home也不是Work-From-Hill,也可以是Work-For-Hobby
自從武漢肺炎在社區爆發,香港人開始不再唱「邊一個發明了返工」,而係唱「邊一個發明work from home」。而當然,最大責任,其實都係「三分抗疫,七分政治」的特衰政府。
Home Office這種安排,以前也不是沒有,例如交通大擠塞,或者要照顧家人,公司的政策(例如family friendly家庭友善指引)也會cover到這些需要,容許同事在家工作。但這些只是個別需要,和今次大規模work from home不同。
不是所有人的家居,都可以讓人安心工作。再加上許多人,返工一個樣,返屋企另一個樣,當全家人日日面對面,家人就要被迫看着你那副返工的特衰面口,適應不了,彼此也在捱。
畀線的消失,不單發生在空間上,也發生在返工放工返學放學的節奏上。許多人返工放工時間本來也是固定的,但work from home之後,就不斷生出「今天是星期幾」的問號,即使明明是休息卻仍一直在談工作上的事情。
習以為常的節奏一旦被打破,那些外在的框框一旦被挪走,重建工作生活的節奏和規律,就成為重新思考自己在做什麼和想做什麼的機會,就像問人「光復香港之後你最想做什麼?」一樣。
你最想做什麼?你最想看見什麼事情發生?真是大哉問。
某一天,忽然收到同事一個留言,說好想推動閱讀,特別是希望有更多人閱讀和社會有關的書籍,對這些書和背後的關懷感到興趣,這就好了。
有這樣的同事,真是求之不得,當然捨命陪君子,一齊癲埋一份啦。
然後,我交了第一篇稿。
|終於有時間睇書| #老編K
因為武漢肺炎,學生復課延期,DSE中文科口試延期;疫情何時解決,也是遙遙無期。幾個編輯同事平時各有各忙,忽然又inbox又zoom,覺得噉唔係辦法,無理由日日淨係掛住搵口罩,如果有更多人乘機睇多啲書,特別係睇多啲同個社會有關嘅書,噉就好喇。
啲同事呢,有時真係積極到令人諗都諗唔到。
留在家的時間久了,之前買了很久但沒時間看、只能翻一翻的書,終於重新進入視線範圍,其中有譚蕙芸的《文字欲 — — 回應時代的特寫新聞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