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生九子

Pakkin Leung
5 min readNov 8, 2017

--

《龍珠》的神龍,鳥山明作品

龍的形象,不同民族各有想像。

在歐洲的傳說,龍是邪惡化身,災劫的源頭。在華人文化中,有些故事會強調牠超越塵世,不食人間煙火,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;有些則強調牠會帶來水災,神龍一擺尾,河水就氾濫。

“Game of Thrones” 的巨龍

很多年前,孩子還是幼稚園小朋友的時候,有一次跟他們提到古代傳說中,有隻怪獸叫做「饕餮」(粵音:滔鐵),之後每次重提,他倆都很興奮覆述這個故事──因為貪吃,饕餮把自己身體都吃掉,只剩下頭。

這個小故事,我是從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展品讀回來的。因為和「食」有關,這隻怪獸的頭很多時都會刻在食器(如火鍋)之上,被稱為饕餮紋。也因此,嗜食的人就被稱為「老饕」。

後來查閱有關這頭怪獸的資料,才發現原來牠來自一個叫「龍生九子」的故事。相傳龍生有九個仔,九個都不是龍,各有特色。這個傳說,負面地說,就是「一代不如一代」的古代說法,生了九個仔都不能成為龍;正面說,就是孩子各有自己的人生,不是父母自己的複製品。按明朝楊慎的《升庵外集》,九子的名字和排行如下:

大阿哥叫贔屭(粵音:閉翳,廣東話讀起來就是憂心忡忡的意思),外貌像龜,有齒,力大,好負重。常見的形象是背負着石碑,底下像龜的動物就是牠。整天都要背負這麼大的石碑,都好難唔閉翳。

二哥叫螭吻(粵音:癡吻,嘩⋯⋯),通常在中國瓦頂建築殿脊兩端出現,口潤嗓粗而好吞,也因為此,用來滅火最好,噴水、響號、吞火,與消防員的形象不謀而合。螭吻有另一變種叫螭首,嘴大,可以吞納很多水,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,又稱為螭首散水。「散水」,原來有出處。

排行第三的是蒲牢,受擊就大聲吼叫,所以被安排用作洪鐘提梁的獸鈕,即是吊起銅鐘的那個環,自然是當作擴音之用啦。至於樣子呢,其中一個版本有點像好多年前電影《風雲》中的火麒麟。

《天下》第117期封面

四阿哥叫做狴犴(粵音:幣岸),老虎般的外形,因為好訴訟,又夠威武,因此被安放在獄門上或官衙正堂兩側。也因為此,狴犴這詞也被借喻作牢獄。

排第五的就是饕餮,又兇惡又貪食,連自己的身體都食晒,夠誇張吧。

排第六的是蚣蝮(應寫作[虫八][虫夏],粵音讀法未明,待查,普通話拼音則為ba1 xia4,似乎是有邊讀邊的拼法),喜歡水,所以被雕刻成橋柱、建築上望着水波的野獸。

排第七的是睚眦(粵音:涯寨),龍身豺首,個性剛烈,好殺好鬥,最適合刻鏤於刀環、劍柄吞口,夠晒殺氣。睚眦本身也是一個詞語,用來指怒目而視瞪起眼睛,望到都驚驚。

排第八的是狻猊(粵音:孫危),即是獅子的古時叫法,喜煙好坐,所以一般被雕琢成香爐腳,讓牠日日都可以吞煙吐霧。

最後的一個叫椒圖,形狀像螺蚌,極度自閉,最不喜歡別人進入牠的巢穴,所以通常被安排口銜門環,放在大門上,做保安「實Q」,一流。

口銜門環的椒圖,攝於北京故宮

這九子的名字和排列,只是眾多說法的其中一種。例如明朝李東陽《懷麓堂集》的版本,九子的老大就叫作囚牛,喜歡音樂,所以被安置在琴頭。除此之外,這個名單上還有一隻喜歡冒險、坐在屋頂邊沿的嘲風,以及斯文好靜,盤踞在碑頂的負屭(粵音:付翳)。

相傳龍的兒子不止九隻,不過華人文化通常用九來形容多,所以這名單還有些上述名單以外、常見的漏網之龍:

麒麟,雄的名麒,雌的名麟,合稱麒麟。性情溫和,不傷人畜,不踐踏花草,故稱為仁獸。明朝有畫家就畫過一隻長頸鹿,旁邊的題字就說這隻動物叫麒麟。

朝天犼(粵音:吼),整天望着天空的樣子,有守望的習慣,又有把民情上達天庭的意思。簡直就是代禱者的形象。

貔貅(粵音:皮休),香港人好熟悉,因為常被風水師安放在賭檔、麻將館,只因這隻怪獸相傳觸犯天條,被罰有入無出,吞食天下財寶萬物而不瀉,長期便祕,與賭檔檔主的「期望」一模一樣。這頭神獸外表有乃父之風,都是集各家之大成,龍頭、馬身、麟腳,形狀似獅子,毛色灰白,會飛,兇猛威武,喜吸食魔怪的精血,並轉化為財富,在天上負責巡邏,阻止妖魔鬼怪、瘟疫疾病擾亂天庭。

Pakkin

--

--

Pakkin Leung

《突破書誌 Breakazine》前總編輯,dot-com-fever時代做過網,不出席網友活動的自閉blogger。入行做編輯時,仍是用rubber cement貼稿的年代。歷任書籍編輯、網站監製、雜誌編輯等職務。2019年出版了第一本個人著作《時勢好惡,做基督徒好難》。喜歡閱讀,在乎飲食,鍾情日本動漫,最愛獨行散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