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mber-only story
讀金庸
忽然,傳來金庸離世的消息,往事如潮,直捲心頭。
據說,小說家金庸,和報人查良鏞,是要分開來看。對後者其實我沒有興趣,對前者我也不崇拜,我感興趣的,只是那江湖世界的浮光掠影。
讀小說,我是愈大愈少。中學時是最高峰,主要是讀衞斯理和金庸,也有讀些科幻奇幻小說、校園小說、愛情小說、人情短篇。
最發神經是某年農曆新年,向親戚借來了四大冊《神鵰俠侶》,通宵讀了兩日一夜讀完,恍如隔世。被窩中亮着的電筒,成了許多人夜讀小說的共同回憶。
中學時讀畢金庸所有武俠小說,就開始拜讀古龍,另有一番風味。
年月雖過,每隔一段日子,我都會重讀金庸。《笑傲江湖》重讀不下十次八次,《射鵰》《神鵰》《倚天》有四五次,《天龍八部》《鹿鼎記》也有三四次,《連城訣》《俠客行》《書劍》《雪山飛狐》等間中也會重看。
年輕時讀武俠小說,最吸睛是武功的神奇,年長後卻喜歡人物之間的互動、亦正亦邪的複雜、權力慾望的埋身。然而又其實,武功和人物,在這個武俠世界中,不是那麼分割,而是互為表裏。
曾有朋友形容我那recap、做總結的能力,很像吸星大法,能把別人的想法,無論是否講得清楚,都能收納轉化,甚至融會貫通,成為新的觀點。
也許這和我記性不好、糊裏糊塗、自我存在感薄弱有關,以致我能有空間,讓其他思考源源流入。而這能力的壞處,是我常常忘記這些觀點,到底是從哪裏吸來,也追蹤不到來源出處,不單做不成學者,也容易得失別人,好像輕看了別人辛勞思考之功。實在罪過。
對於這「吸星大法」,我只向上主祈求一事,就是我不會有朝一日,成為野心勃勃的任我行,沒有一統江湖之念;反能遠離江湖,游於日月之間,汲取山川流水,隨行潤物無聲。
Pakk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