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mber-only story

從曬書到書災

自從Medium改變了分紅方法,不少見慣見熟的名字開始搬家。再加上前個星期,竟收到美國那邊叫我報稅的表格,煩到唔想理(已經十萬樣嘢要做,仲要煩我報稅?頂你⋯⋯),所以去了Matters玩了兩個禮拜,試試第二個場。

Pakkin Leung
4 min readApr 1, 2020

以寫作的界面來說,我是比較喜歡Medium,不單因為發文之後可以修改(Matters是直送區塊鏈,見到錯字都改唔返轉頭),讀文時更可以highlight某段某句,讓作者知道讀者在哪個位置感到共鳴,而且Medium更提供後台資訊,讓你能逐篇文章評估瀏覽數據。

但Medium始終是一個以英語世界為主的平台,他們一直不發展有利華文作者讀者交流的界面(更遑論市場推廣),加上改變玩法後,交流進一步下跌,看來在這裏的實驗也差不多了。

不如講講最近在Matters參與的活動。

拜Matters以賞金發動網友提出社區活動所賜,除了看到許多網友介紹的書,也看到許多書櫃。

這兩行,我是用來放神學書籍。

關於曬書櫃這回事,前幾日就跟Matters網友談起,都覺得是有點太過赤裸,令人有點靦覥。

在政治環境比較包容的地方,曬書櫃所體現的,是一份自由;而在敏感地帶,曬書櫃前,難免會思前想後。為什麼呢?因為書本這玩兒,有點像我們思想與興趣的延伸,是內在精神的外顯,反映我們的個性、取向,從蛛絲馬跡就可以推斷出這個人大概是怎樣,包括敏感的政治傾向;在個別神學上比較保守的教會,我書櫃上某些神學家的名字,也會惹來「另眼相看」。

四個這樣大小的辦公室書櫃,一早已被塞滿。

生活在香港,人均空間極度有限,書櫃總是被我塞得滿滿的。除了正式的書櫃,家中有些本來用來放衣服的地方,也被我清空了,改為擺放書籍。

--

--

Pakkin Leung
Pakkin Leung

Written by Pakkin Leung

《突破書誌 Breakazine》前總編輯,dot-com-fever時代做過網,不出席網友活動的自閉blogger。入行做編輯時,仍是用rubber cement貼稿的年代。歷任書籍編輯、網站監製、雜誌編輯等職務。2019年出版了第一本個人著作《時勢好惡,做基督徒好難》。喜歡閱讀,在乎飲食,鍾情日本動漫,最愛獨行散步

Responses (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