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mber-only story
媽的多元宇宙,尼采的永劫回歸
終於等到戲院開,終於看了《奇異女俠玩救宇宙》(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,台譯《媽的多重宇宙》),真心堅揪。看的時候心想,竟然有人用這個方式來討論尼采的永劫回歸,比起大量借用其他影像和電影的符號,這意圖是更加黐線。
好想有慢鏡二刷。
朋友和同事問我寫不寫,但正事忙,無時間寫長的啦。
那就簡單寫幾段仔。
永劫回歸在早期尼采可理解為一個思想實驗或假設,關於人如何承受不斷重複的無意義,關於彼岸世界如何宣稱把意義賦予此岸世界,然而此岸世界把上帝排擠殺害,令一直倚賴彼岸上帝的此岸世界產生價值危機。
在戲中,Evelyn在各個抉擇中,不斷順應各個傳統價值,華人、女性、異性戀、婚姻、家庭、孝順、阿媽、交稅,諸如此類,被彼岸價值的扭曲重重圍困,失去自我。然而這些高高在上的彼岸價值,在由甜甜圈代表的虛無中面臨瓦解(雖然印象中戲裏說是bagel,但bagel結結實實,donut是更有虛無的感覺),而這瓦解,也來自Evelyn(還有許多人)對此岸生活和遭遇的不接納、否定和迴避。
不同於尼采永劫回歸講的純粹重複,戲中的多元宇宙是由每個重大抉擇產生,而相同的是,測試點在於,當萬事萬物、每時每刻,都壓在同一點上(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),到底是一切都無緊要?還是有些什麼存留?抑或在每一個抉擇中都有得失,兩者同時並存共生?戲中有自己的答案。
台灣戲名有「媽的」,香港戲名有「玩救」,都有神來之筆。不過奇異女俠有點尷尬,多重宇宙略嫌中性,多元是更加有感。